1955年,我13岁,那时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正在加速推进,农村的生产模式由最初的互助组逐步过渡到集体化社级社。由于家庭条件艰苦,我在高小毕业后就没再继续读书。
记得在1955年7月15日,我从大堰垱高小毕业,毕业考试的成绩各科平均92.5分,在班上排第五。班主任王宗文老师曾多次来家里,耐心劝说父亲,希望我能考初中。但父亲坚持认为,自己虽然读了五六年的私塾,但终究没能改变家庭贫困的现实,甚至连饭都吃不饱。他说:“读书有什么用呢?”面对父亲的坚持,老师劝说再三也无济于事,最终我只能放弃升学,帮助家里做些事情。
那时,学校组织我们班的同学合影留念。对于我们这些乡下孩子来说,照相是一件陌生的事。听说照相要穿黑色衣服,否则照片就照不出来,而我没有一件像样的黑衣服,平日穿的衣服补丁连着补丁。于是我去找隔壁的堂弟定清借了一件黑色的夹衣,说好照完马上还给他。那是七月的盛夏,我穿着厚厚的两层棉布夹衣,整个人像被火烧一样,热得喘不过气来,但又不敢脱下,怕同学们取笑。最后,照相结束时,我浑身湿透,汗水像豆粒一样大,几乎中暑。这件事情直到今天我都记得清清楚楚。
大约在7月18日,我正在熊家湾的路边砍柴,突然看见班主任带着班上40多名同学,准备到县城参加升学考试(那时候,升初中需要到县城统一考试)。我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离去,心中充满了羡慕和渴望。回头望望自己,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。那时我多么希望能像他们一样,走进学堂继续读书啊!
展开剩余51%冬天到来时,我们家境更为困顿,生活几乎到了极点。我和同村的赵昌学、赵昌顺等人,一起挑着木炭到县城去卖,希望能挣点油盐钱。当时,我不到13岁,体重仅55斤,背着60斤的木炭,要走上30多里的路程到县城。想象一下,那是多么艰辛的一段路程。
那是我第一次进县城“做生意”。我们一行人到达县城时已经快中午了,肚子饿得咕咕叫,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。结果,因为当天天气炎热,木炭没人买,带我们去的成年人便把我们几个人甩掉了。我们只得自己四处走街串巷,一直到天黑,也没有人愿意买我们的木炭。最后,偶然遇到一位好心的老妈妈,她终于帮我们买下了木炭。
那次买卖前前后后花了两天的时间,扣去木炭的成本,我们只赚了二角钱。那时,二分钱一碗的米豆腐也舍不得吃,最后肚子饿着回了家,妈妈看着我空着肚子回家,心里非常心疼。这一段艰难的经历,成为了我人生中难忘的一部分。
(待续)
发布于:天津市正规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