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,无论是使用手机上的智能助手,还是咨询一些公司的在线客服机器人,有时候它们给出的回答总让人哭笑不得。
你问它一个关于产品售后维修的问题,它却给你推荐了最新款的产品;或者你向公司的内部知识库查询一份具体的报销流程,它却返回了一堆不相关的公司新闻。
这时候我们不禁会想,现在的人工智能不是已经很厉害了吗?
为什么在处理我们自己的问题时,它好像突然变“笨”了呢?
其实,这背后很可能是一个我们普通用户不太注意,但却至关重要的技术环节出了问题,这个环节就像是人工智能系统的“翻译官”和“图书管理员”,它的名字叫作“Embedding模型”。
如果这个环节没做好,再聪明的大模型也只能是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。
要理解这件事,我们得先弄明白一个基本道理:电脑,或者说人工智能,它本身并不理解我们人类所说的语言。
对于电脑来说,“苹果”这两个汉字和一堆乱码没什么区别,它只认识数字。
那么,我们怎么让它理解“苹果”是一种水果,而且和“香蕉”、“梨”是同类,但和“电脑”、“手机”不是一回事呢?
这就需要一个翻译过程,把我们能看懂的文字、句子,转换成电脑能处理的一长串数字。
这个转换过程,以及负责这个转换工作的程序,就叫做Embedding。
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神奇的编码器,任何信息进去,出来的都是一串独特的数字坐标。
这个数字坐标可不是随便给的,它的神奇之处在于,意思相近的词语或句子,它们转换出来的数字坐标在数学空间里也是相互靠近的。
比如说,“今天天气真好”和“阳光明媚的一天”,这两句话经过Embedding处理后,得到的两串数字坐标就会离得非常近。
而“今天下大雨了”,它的坐标就会离前两者很远。
通过计算这些坐标之间的距离,电脑就能“理解”出哪些句子的意思比较接近。
这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地图上给每一个词、每一句话都标上一个点,意思相近的点会聚集在一起,形成一片片“意义的街区”。
这样一来,原本抽象的语义关系,就变成了可以精确计算的数学关系。
了解了这一点,我们再来看现在非常流行的RAG技术,也就是“检索增强生成”。
简单来说,这种技术就像是给大模型开了一场“开卷考试”。
当我们向一个RAG系统提问时,它不是凭空瞎想答案,而是会先拿着我们的问题,去一个指定的资料库(比如公司的内部文档、产品手册等)里,把最相关的内容找出来,然后把这些找到的资料作为参考,再生成一个精准的答案。
这个过程,就大大提高了大模型回答特定领域问题的准确性。
现在,关键问题来了。
RAG系统去资料库里“找资料”的这个动作,靠的是什么?
没错,正是我们前面说的Embedding。
系统会先把你的问题转换成一个数字坐标,然后拿着这个坐标,去资料库里寻找那些坐标跟它最“亲近”的资料片段。
如果负责转换的Embedding模型足够优秀,它就能准确地理解你问题的核心意图。
比如你问“笔记本电脑蓝屏了怎么办?”,一个好的模型能知道这和“系统崩溃”、“无法开机”、“出现错误代码”等是相关的,于是它就会从知识库里找出关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文档。
然后,大模型拿着这些正确的参考资料,自然就能给你一个靠谱的解决方案。
反过来,如果选用的Embedding模型不合适,那后果可能就是灾难性的。
它可能错误地把“蓝屏”这个词的重点放在了“颜色”上,结果从资料库里给你找了一堆关于“公司LOGO蓝色设计规范”的文档。
大模型看到这些驴唇不对马嘴的参考资料,也只能硬着头皮胡编乱造,最终给你的答案自然是离题万里。
这不仅让用户感到困惑和失望,对于企业来说,系统为了处理这些不相关的信息,浪费了大量的计算资源,导致响应速度变慢,运营成本增加。
所以说,Embedding模型就像是RAG系统的导航系统,导航错了,后面的路就全走偏了。
既然它如此重要,那我们该如何为自己的应用挑选一个合适的Embedding模型呢?
这其中有几个需要权衡的方面。
首先要考虑的是“专业领域”是否匹配。
这就像看病一样,感冒发烧找全科医生就行,但心脏出了问题就得找心血管专家。
Embedding模型也是如此,如果你的资料库都是些日常对话、通用知识,那么像OpenAI提供的一些通用模型就足够应付了。
但如果你的资料库是专业的法律文书、医学研究报告或者金融分析,那就最好选择在这些特定领域数据上训练过的模型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处理中文信息方面,我们国家自己研发的模型往往表现更出色。
比如像智源研究院推出的BGE系列模型,它们在中文的理解上有着天然的优势,能更好地捕捉中文里微妙的语境和复杂的语义,在很多中文权威评测榜单上都名列前茅。
对于主要服务中国用户的应用来说,选择这些国产的优秀模型,往往能事半功倍。
其次,我们需要在“精度”和“速度”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。
通常来说,一个模型转换出来的数字坐标维度越高(比如1536维),它包含的信息就越丰富,理论上检索的准确度也可能越高。
但这就像一张超高分辨率的图片,虽然细节满满,但文件体积巨大,加载和处理起来都很慢。
在很多需要实时交互的场景,比如在线搜索、智能客服,用户每秒钟都在等待响应,速度至关重要。
这时候,选择一个“轻量化”的模型就显得尤为明智。
这些模型的维度可能不高(比如384维或更低),但它们经过特殊优化,处理速度极快,可能比那些庞大的模型快上好几倍,甚至达到5倍以上。
虽然可能会牺牲极其微小的一点精度,但换来的是用户体验的巨大提升和服务器成本的大幅降低,这在商业应用中是非常划算的。
再者,还要关注模型的“阅读能力”,也就是它一次能处理多长的文本,我们称之为“上下文窗口”。
早期的模型可能一次只能读懂一两百个字的小段落,如果你给它一篇几千字的长文,它就必须把文章切成很多小块来分别理解,这样很容易丢失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联信息,就像盲人摸象一样,无法把握全貌。
而现在许多先进的模型,其上下文窗口已经非常大,可以一次性“阅读”并理解数千字甚至上万字的内容。
这对于需要处理长篇报告、法律合同或学术论文的应用场景来说,是至关重要的,它能确保模型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进行精准的信息检索。
最后,成本也是一个现实的考量因素。
使用商业公司提供的API服务非常方便,按使用量付费,前期投入小。
但这就像打车,偶尔用用很划算,如果每天都要大量使用,费用就会非常高昂。
对于调用量巨大的企业应用来说,选择一个性能优异的开源模型,在自己的服务器上进行部署,虽然前期需要一些技术投入和硬件成本,但从长远来看,就像是自己买了一辆车,使用成本会低得多。
综合考虑应用场景的特殊性、对速度和精度的要求、处理文本的长度以及预算,才能最终选出那个最适合你的“翻译官”,让你的AI应用真正变得智能、高效起来。
正规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