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个世纪初,为了实现对中国的殖民野心,日本派出了大量的探险家和学者,深入中国各地,收集了关于天文、地理、历史等方面的资料,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。这些资料最终汇编成了一些重要的成果,其中《亚东印画辑》便是其中之一。这本画集记录了他们在中国探险过程中获得的成果,展示了大理的风土人情,给我们今天了解百年前的大理提供了宝贵的视觉资料。
这组照片主要拍摄的是云南大理,记录了那时大理城的真实面貌。照片中,我们看到了一座雄伟的古建筑——五华楼,它始建于唐代,是南诏国用来宴请贵宾的场所。史料记载,五华楼周长2.5公里,高度超过30米,可容纳上万客人。虽然五华楼经历过几次大规模的焚毁和重建,但这座照片中的建筑依然是明代初年的样子。可惜的是,五华楼在1960年代又一次被拆除。直到1998年,它才进行了重建。
展开剩余84%接下来的照片展示了大理城内的一条热闹的商业街。街道两旁是各种各样的商铺,人流熙攘,充满生气。建筑风格是典型的云南民居,瓦房错落有致,绿树掩映,彰显着云南独特的建筑魅力。这些建筑风格富有地方特色,生动展示了云南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。
另一张照片则展示了大理城墙下的一个木材市场。商贩们展示着上好的木材,有的堆在城墙旁边,有的直接摆放在地上,顾客们与商贩在讨价还价。由于年久失修,大理的城墙有些地方已经坍塌,绿意盎然的植物覆盖在墙体上,仿佛一条绿色的长龙。
大理的历史遗迹还包括了苍山脚下的崇圣寺。寺庙始建于唐朝的南诏国时期,是大理最宏大的佛教寺庙之一。寺内有三座宝塔,一大两小,雄伟壮观。西面是苍山,东面是洱海,形成了美丽的自然景观。远处的青山绿水,近处的农民与马匹也为这幅画卷增添了生动的气息。那时,马匹是主要的运输工具,茶马古道上,载着茶叶的马队成群结队。
在一条石板路旁,一棵参天大树下,两家小店为路过的商旅提供休息的地方。马棚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地方,让商旅能够喂养他们的马匹。大树的阴凉为这些商店提供了良好的环境,正是这些巧妙的位置选择,使得这些店铺生意兴旺。
此外,还有一张照片展现了大理厘金局分局的风貌。门前的石狮子和挑着旗子的竹竿,突显出这座建筑的历史感。厘金局是清政府设立的税收机关,负责对通过国内水陆要道的货物征收捐税,直到1931年,国民政府才取消这一制度。
另一张照片展示的是大理街头人们赶集的场景。当地人头戴斗笠,背着竹篓,身着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饰,展现了浓郁的地方风情。云南大理的居民习惯背着竹篓出门,用来携带各种物品,适应山路崎岖的地形,十分便捷。
在大理洱海北岸的上关,远处烟波浩渺的洱海上,一艘小船正在忙碌着捕鱼。而岸边,青山与绿水交相辉映,构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。下关的风光则以梯田和青山绿水为特色,景色迷人。而大理的风,还以强劲著称,一年当中大风的日子超过35天。
另外,照片还展示了一家大理石工艺品商铺,桌上摆满了精美的大理石制品。店主是一位艺术范十足的中年男子,他正站在柜台后面招揽顾客。大理石的工艺品,无论是圆形还是方形,都散发着浓厚的艺术气息。
此外,鸡足山作为佛教圣地,也出现在这组照片中。鸡足山因形似鸡足而得名,是中国十大佛教名山之一,历史悠久,云雾缭绕,是佛教禅宗的发源地。这里曾是释迦牟尼大弟子饮光迦叶衣入定的地方,至今仍然吸引着大量信徒前来朝拜。
一张捕捉了白苗族女子赶集时的照片也展现了当地的民俗特色。她们头戴凤凰帽,脚步轻快,背着布袋,彰显出浓烈的民族气息。
还有一张照片显示了鸡足山下的一座小吊桥,桥下溪水潺潺,桥的一端是寺庙,香客们在此祈福。这种悠久的历史景观,在今天依然是当地的象征之一。
大理的露天市场是另一个生动的场景,小吃摊点之间竖着遮阳伞,市场里的摊主们热情招呼着过路人。而周围的山川风光,青山如黛,云雾缭绕,宛如人间仙境。
最后,大理下关西洱河畔的天生桥也是当地著名的交通要道。两岸悬崖峭壁,雄伟壮观。传说三国时期,诸葛亮曾经过此地,与孟获展开激烈的战争。
时光流逝,94年过去了。回望过去的云南大理,那时的建筑古朴,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。而如今的大理,已焕发出了全新的面貌。不禁让人思考:你更喜欢哪一个版本的大理呢?
发布于:天津市正规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