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短短一夜之间,全球高超音速武器的竞争局势似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,而这场变革的推动者正是中国。
最近,央视的官方解读中,中国首次明确提出了真正意义上的“高超音速导弹”需要满足的三大技术标准:一是速度必须在大气层内达到超过5马赫;二是要具备大范围的不规则机动能力;三是飞行轨迹必须保持全程可控。
如果按照现在这个标准来看,大家平时提到的、很多人都称之为“高超音速导弹”的,比如俄罗斯的“匕首”“锆石”导弹,以及美国的LRHW“暗鹰”导弹,可能都不能再被叫做“高超音速”了。
为什么之前被大家津津乐道、被认为是“明星导弹”的那些,比如俄罗斯的“锆石”导弹,突然之间就不再归类为“高超音速导弹”了呢?关于这点,“锆石”导弹的情况其实也引发了不少争论。
自去年“锆石”导弹的外形曝光之后,关于它的争议就一直没有停过。它的飞行轨迹挺有看头:发射后先从垂直发射装置弹出,然后迅速加速,飞到高空。在飞行过程中的中段,它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速度飞行。当快到目标区域时,它会开始俯冲。但是有个关键点值得注意,就是在最后的俯冲阶段,“锆石”导弹是靠惯性飞行的,没有动力在背后推动,所以速度会明显减慢。
根据西方媒体的猜测,“锆石”导弹在冲刺的最后阶段速度只有3马赫,这远远低于人们普遍认为高超音速导弹至少需要达到的5马赫标准。另外,还有个更严重的问题是,乌克兰方面对导弹残片进行分析后发现,“锆石”采用的是对称结构设计,这意味着它在高空飞行时几乎无法调整自己的飞行轨迹。正因为这两个技术上的限制,“锆石”导弹很难被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高超音速导弹。
俄罗斯的匕首导弹实际上还是一种空射弹道导弹,虽然它采用了双锥体的设计,可以进行一些有限的机动,但要实现大范围不规则机动还是挺困难的。它的飞行轨迹主要还是沿着抛物线弹道,控制方面能力比较有限。
美国的暗鹰中程导弹采用了C-HGB通用高超音速滑翔体,但美方一直没有详细透露它的具体机动范围和控制能力。如果它的技术还没能突破双锥体设计带来的物理限制,那么按照中国的定义,也很难算是真正的高超音速武器。
相比之下,中国已经曝光的东风-17(配备乘波体滑翔弹头)、长剑-1000(超燃冲压动力巡航导弹)以及鹰击-19,都能在大气层内保持高速机动飞行,轨迹复杂多变,完全达到了三项技术要求。
中国在这个时候重新界定“高超”,可不是随便说说,而是一场关于技术标准和话语权的较量。
经过多年技术沉淀,中国在高超音速技术方面已经占据了明显的优势。东风-17作为全球首款投入服役的乘波体高超导弹,其“水漂弹”般的飞行轨迹让追踪和拦截变得非常困难。长剑-1000采用吸气式高超音速巡航路线,不仅可以飞得更远,还能在末段阶段保持更强的控制力。而鹰击-19则拓展了舰载和潜射高超音速武器的作战灵活性。
中国以领先的角度重新设定了“高超”这个标准:真正的“高超”不只是“速度快的弹道导弹”,而应该是“飞得快、打得准、还能随意变向的智能飞行器”。中国这次明确了技术指标,传递了一个很清楚的信号:未来的高超音速武器,已不再由传统军事强国完全垄断。符合中国标准的高超音速武器,必须具备几个核心能力:第一,能在大气层中持续保持高速飞行,还能灵活机动,不能只是靠固定的弹道飞行轨迹,路线要可以灵活变换,特别是要有非常强的机动性;第二,要能跨越不同战场,进行精准打击,也就是说,不能被现在的反导系统轻易拦截,不管是陆地目标、海上目标还是空中目标,都要能命中;最后,还得有系统化的作战支持,利用空中的侦察设备和数据链通信技术,确保远程精确引导。
中国对“高超”做出了新的定义,这意味着高超音速武器的竞争已经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:不再只是比谁有,而是比谁真正掌握了下一代核心能力。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分类调整,更反映出技术实力的差距。现在,全球的高超音速竞争中,中国正逐渐成为新规则的制定者,谁敢不服气?
分享高质量内容,获得更多收益!
正规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